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在饲料行业的应用主要用作饲料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是指为满足特殊需要而加入饲料中的少量或微量营养性或非营养性物质。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对整个饲料工业的技术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属于饲料工业领域的尖端技术。
饲料添加剂是配合饲料的重要成分,重量占比小,但功能性强。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愈来愈普遍。饲料产量规模的提升是驱动饲料添加剂行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202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概况》数据,中国工业饲料2020年产量为25,276.1万吨,比2010年增长56.01%。长远来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行业仍将受益于人口增长和动物食品消费的增长趋势。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数量将达到90亿,全球对于食品的需求量将上涨约60%。国际饲料工业协会(IFIF)预计全球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上涨的速度将会更快:到2050年,肉类产品(家禽、猪、牛肉)的需求将会翻倍,乳制品和鱼类产品的需求将增长两倍。同时,我国的饲料添加剂普及率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我们国家饲料和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规模化养殖以及工业饲料的进一步普及,将极大的提升饲料添加剂的用量。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国微生态制剂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饲用酶制剂是我国酶制剂工业最早突破国际巨头技术垄断的领域,目前也是我国酶制剂工业发展较为成熟的领域。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对各种酶制剂作用机理和使用效果的认识更加深刻。国内饲用酶制剂产品最初为主要以助消化为目的的酶制剂,包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植酸酶等,后慢慢地发展至以降解单一组分抗营养因子或毒物为目的的酶制剂,包括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等非淀粉多糖酶;以及以降解多组分抗营养因子为目的酶制剂,包括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果胶酶等。除促进消化吸收、降低抗营养因子等基础营养功能外,近年来饲用酶制剂在调节肠道健康、杀菌抑菌等方面的功能也逐步被发掘,几类新型酶制剂开始得到重视并应用,比如,非淀粉多糖酶能调节动物肠道健康,葡萄糖氧化酶、溶菌酶可以杀菌抑菌等。发展至今,我国商业化的饲用酶制剂已达20余种,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历年统计,国内饲用酶制剂2020年产量约22.82万吨,相比2012年8万吨产量,复合年增长率为14.00%。
我国饲料加工行业及养殖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着食品安全、粮食战略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等三大亟待解决问题,饲用酶制剂作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得到饲料和养殖业的逐步重视。近年来,我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行业开始逐渐转向“安全、高效、环保”生物饲料,饲用酶制剂新技术和新品种不断得到运用,饲用酶制剂预计将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国酶制剂行业发展前途及投资战略预测咨询报告》
(1)替代抗生素,保障食品安全:抗生素最初被用来治疗患病畜禽及维持畜禽健康,后来被广泛用作生长促进剂,以改善饲料转化率并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但抗生素的使用产生药物残留、耐药性等问题,对食品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为此,欧盟等慢慢的变多的国家和地区禁止抗生素使用,我国也已于2020年7月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将促进酶制剂在无抗日粮中的大量应用。
酶的种类和功能广泛,在多个角度具有间接或者直接替代抗生素的潜力。在抗生素的促生长、抗菌等核心功能上,葡萄糖氧化酶、溶菌酶等可以杀菌抑菌,外源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等能大大的提升动物的生产性能,均可以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代替抗生素的作用。在饲料中应用饲用酶制剂能够减少饲用抗生素等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有利于降低药物残留,为我国饲料“禁抗”、养殖“减抗、限抗”政策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实现食品“无抗”,保障食品安全。
(2)提高饲料利用率,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保障粮食战略安全:饲料生产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包括玉米、豆粕、棉粕、菜粕、鱼粉等。豆粕、鱼粉等蛋白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大豆、鱼粉主要依赖进口。玉米基本上自给自足,但近年来国内饲料和玉米深加工企业消费迅速增加,大大拉动了对玉米的需求。
随着我国饲料生产规模的逐年提升,对饲料原料的需求不断加大,饲料原料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因疫情、天气等原因,玉米、豆粕、鱼粉也会出现一定的采购困难。同时,饲料行业原料成本占饲料生产总成本的90%以上,且饲料销售毛利率较低,玉米、豆粕、鱼粉等大原料价格浮动,对饲料成本和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在饲料原料短缺且价格变革较大的背景下,饲料工业一方面尽力通过添加饲用酶制剂等手段提高现有常规饲料原料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通过合理选择替代原料,优化饲料配方,制定最优的营养和成本组合成为成本管控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开发非粮型饲料资源,缓解饲料原料不足,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颁布《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提到要研究建立生猪、肉鸡和蛋鸡等代表高效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体系,分别制定利用稻谷、小麦、杂粮、薯类、杂粕和其他农副产品等原料替代玉米、豆粕的饲料配方调整方案,并尽快建立完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以帮助后续工作的推进。
根据农业农村部颁布的《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相比玉米和豆粕来说,非粮型饲料资源来源丰富、价格低,从成本上有明显的替代优势,但非粮型饲料资源中存在大量的非淀粉多糖、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游离棉酚、硫代葡萄糖苷、单宁等抗营养因子,会影响营养的东西的消化利用率及动物的肠道健康。通过额外添加针对性的饲用酶制剂,可大大降低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提高营养的东西的消化利用率,并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因此,随着非粮型饲料资源在饲料中的应用比例提高,酶制剂的需求量将大幅上升。
(3)减少氮磷排放,降低养殖业环境污染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等饲用酶制剂可提高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减少动物粪便中氮、磷的排泄量,减少环境污染。现代化养殖业以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为基本特征,氮、磷造成的水体及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加重。根据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以及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畜禽养殖业是我国磷、氮污染的主要来源。
国家相继出台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等法规,对养殖中的环保问题进行规范。2018年4月,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的通知》(环水体〔2018〕16号)将畜牧业列为总氮总磷排放重点行业,实施氮磷排放总量控制。国家对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重视和控制,将极大促进饲用酶制剂在饲料养殖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国生物饲料行业市场研究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2、饲用酶制剂新功能不断被挖掘,新技术和新产品涌现:近年来,酶制剂在饲料养殖中的应用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新思路、新理念以及新技术不断涌现,酶制剂新功能不断被挖掘。
(1)随着研究深入,饲用酶制剂由原来最基础的提高日粮营养消化利用的营养功能,逐步拓展到包括调节动物肠道健康、杀菌抑菌等方面的功能。传统酶制剂最大的作用是直接补充营养消化酶,间接去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或增加动物内源消化酶分泌。而酶制剂发展至今,面临着新的突破和拓展。比如近年来兴起并逐步得到重视的葡萄糖氧化酶、溶菌酶具备杀菌抑菌、保障动物肠道健康等功能,为无抗养殖开辟了新领域,成为饲用酶制剂市场新的增长点。
(2)酶制剂从传统的禽畜动物品种应用向水产动物、反刍动物、宠物等其他动物品种拓展。工业饲料可分为猪饲料、禽饲料、水产料、反刍料和其他饲料等。2020年,我国饲料总产量25,276.1万吨,其中,反刍料、水产料产量分别为1,318.8万吨、2,123.6万吨,占比分别为5.22%、8.40%,是我国饲料工业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饲料添加剂重要的下游市场。同时,宠物饲料产量96.3万吨,同比增长10.6%,保持较快的增速。
目前,酶制剂产品主要在禽畜动物品种使用,在水产动物、反刍动物的普及率不高,主要因水产动物、反刍动物的消化生理、喂养环境和饲料加工方式与禽畜动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水产、反刍饲料工业开始更广泛地使用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产品,是酶制剂重要的潜在增长市场。
近几年,国内宠物饮食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宠物主对宠物食品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需要,而是向更高层次的营养功能进阶。通过生物酶解技术生产“宠物酶解粮”,更利于宠物消化,保障了宠物食品的风味口感与品质,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宠物食品成为酶制剂新兴的下游市场。
(3)生物饲料的工业化生产为酶制剂、微生态制剂拓展新的应用领域。禁止抗生素、非洲猪瘟、环境保护、饲料原料紧缺以及食品安全等多重压力对我国饲料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亟需新的技术、产品和模式来带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众多的挑战和选择中,生物饲料应运而生。生物饲料指使用国家相关法规允许使用的饲料原料和添加剂,通过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的饲料产品总称。目前,饲料行业正加快生物饲料的产品研究开发和市场布局,养殖行业也慢慢的开始应用生物饲料。酶解、发酵以及菌酶协同发酵是常用的对饲料原料进行预消化、预处理的生物手段。公司沉淀了菌和酶两项生物饲料生产的核心技术,将在生物饲料的发展中占得先机。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原料的处理效果,酶制剂在发酵饲料中的添加比例要远高于在传统饲料中的添加比例,添加种类也会慢慢的丰富。随着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的推广,饲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将会增大,迎来新的增长点。
3、下游饲料、养殖行业集中度不断的提高,将有利于酶制剂推广使用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0年年产100万吨以上规模饲料公司集团33家,在全国饲料总产量中的占比为54.6%,其中前3家饲料集团企业(CR3)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2018年,CR3产量占比约为16.6%,与德国、日本CR3在30%以上的集中度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饲料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下游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非洲猪瘟对生物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饲料行业禁止抗生素对产品研制能力提出更加高的要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饲料行业竞争将更着眼于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能力。大型饲料集团企业在采购成本控制、产品和技术能力、质量控制、生物安全等方面体现出更明显的优势,必将重塑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加速产业集中度提升,将有利于酶制剂推广使用。
(1)饲料行业集中度上升,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且养殖业集约化趋势明显,对饲料行业的产品安全、性能和效率等都提出较高的要求,饲料企业从过去单纯追求扩大生产规模,转变为通过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以获取更高的毛利率。
2016年我国统计在册的饲料加工公司为7,047家,平均单厂产能仅2.97万吨,饲料企业普遍单厂产量规模和产能利用率都较为低下,且大部分饲料产能为早期小规模投资,工艺技术落后。饲料工艺经过近年行业研究和技术创新,饲料生产无论是在制粒、膨化、喷涂等工艺技术上都得到较大的进步,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飞跃式的进步。行业中小企业因产能受限、资金缺乏等多种坏因,生产低效且效益甚微;行业中的大规模的公司将借助饲料行业产业升级的机会,进行产能投资或并购,扩大市场占有率,饲料行业已确定进入集中度加速提升阶段。
(2)生物安全要求提高。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带来了持续性影响。政府对于饲料行业的监管日益加强,“非洲猪瘟”也逐步提升了食品生产领域品控可追溯的要求,对产品生产的可控性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我国居民对食品安全、原料可追溯等也有迫切的需要,行业内现有大部分小企业并不能够满足下游养殖发展和居民消费的需求,必将逐步被淘汰。
(3)饲料中禁止使用抗生素,对饲料企业研发能力提出更加高的要求。如何针对养殖端的需求,研发生产出营养精准配比、无抗生素添加的新型饲料,将成为未来饲料公司竞争的重要基础。大型饲料集团企业具备更强大的原料采购优势和研发技术能力,更易与一流的酶制剂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产业链持续的共生共赢。
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最新同时发布《2021-2027年中国微生态制剂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最新同时发布《2021-2027年中国酶制剂行业发展前途及投资战略预测咨询报告》
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最新同时发布《2021-2027年中国生物饲料行业市场研究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