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之变-大众日报数字报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三夏”之变-大众日报数字报

发布日期:2024-07-02 来源:反刍动物

  • 详细介绍

  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时节,既连着小麦等夏收作物的成熟收获,也是玉米等夏播作物播种、管理的重要时期,关乎全年粮食收成。今年“三夏”开展情况如何?有何新变化?“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记者近日在潍坊进行了蹲点采访。

  “春争日,夏争时,庄稼宜早不宜迟。”进入“三夏”以来,潍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们驾驶农机在田间驰骋奔忙,争分夺秒进行小麦收割、玉米播种作业。这家位于潍城区望留街道孙家庄村的合作社,跨市区托管、流转种植了3.2万余亩地。之所以能够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托管服务,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直言,是因为合作社拥有200多台套大型农业机械,“动力”充足。

  作为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第一批入选专家,马建海深知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都说‘七分种、三分管’,提高播种质量对粮食产量提升极为关键,合作社为此购入了高端播种机。”马建海介绍,普通的传统播种机也就几千元,而他们的每台播种机都在10万元以上。

  如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托管服务的田地用上了重型免耕精量播种机——前端的部件像刀片一样在地里划开一道缝,不会翻出大土块,把种子撒到缝中后,后方的两组部件再斜地里,像包水饺一样把缝挤压好。“这就能实现一穴一粒,深浅一致,且保墒效果好,确保苗齐苗壮。”马建海说。

  不仅播种机上“新”,合作社涉及田管、收获、仓储所有的环节的农机、设备也都在持续优化更新。在马建海看来,合作社主要是补全程机械化粮食生产的短板,“老百姓和个人农机手一家一户投不起的农机、设备,合作社来投!”去年,合作社投资2400万元建设粮食烘干中心,上马了两组烘干设备,可日烘干小麦2400吨、玉米900吨,还建设了仓储库房和晒场,现在二期又在规划建设中。

  进入6月以来,由于持续高温少雨,山东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抗旱保苗成为重中之重。在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的田地里,一个个立杆式喷灌设备转换着方向进行浇水作业。作物得以“解渴”的背后,是当地“长藤结瓜”式灌溉体系的支撑。

  “缺淡水,曾经是困扰这里一代代农民的最大难题!”青阜农业综合体地处昌邑北部的盐碱滩涂地带,这里紧邻渤海,曾经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跟随青阜农业综合体生产经理徐光亮,驱车穿行在这片已经“改头换面”的土地,几处水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废旧湾塘改造的,全部作了防渗处理,一共修建了47个。”徐光亮说。

  看得见的地方,修建47个蓄水库——这是“瓜”,充分的发挥调蓄作用;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地下铺设了55公里管道——这是“藤”,充分的利用潍河泄洪资源“引水”。当地“长藤结瓜”的模式,让雨能蓄、旱能浇、涝能排。

  “战”盐碱,只解决水的问题还不够。在青阜农业综合体的有些地块,连片的紫花苜蓿迎风摇曳。“苜蓿是一种优质牧草,根有固氮作用,能肥田,在盐碱地上种植能够更好的降低土壤含盐量。”徐光亮说,种上三年苜蓿,第四至五年种植棉花,依靠耐盐碱作物的生长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之后就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了。

  不仅“改土”,综合体还积极“改种”,联合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大力推动“以种适地”。还配套建设了大数据智控中心,管理人能通过手机随时观看田间作物长势及土壤墒情、肥力、光照指数、温湿度等指标数据,并可远程控制浇水、施肥等,田管更智慧、更精准。

  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托管服务,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还实现了共同致富:村党支部主导成立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村合作社,村合作社再将入股土地整体托管给合作社,如此土地资源便“活”了起来,村集体和农户均可享受分红。

  “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本账。”翻开一个文件盒,马建海向记者展示了其中一个村的托管收支明细表,上边详细记录着服务面积,包括种粮补贴、卖粮收入在内的全部收入,以及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各项费用支出,最终核算出利润,“平均每亩地能盈利600元左右。”

  红利怎么分?马建海介绍,合作社采用的是“保底+分红”模式,待完成小麦、玉米两季粮食生产后,每亩地会给农户800元的保底收益,剩余种粮收益按照“532”模式进行分红:50%给农户,30%归绿野合作社,20%给村合作社。

  而在推进托管的过程中,马建海发现,有的农户心里还是担心,种完以后到底能不能拿到钱。为了给农民吃下“定心丸”,还有另一种收益分配模式可以选择:村合作社通过农担公司担保贷款,在粮食种植前先把每亩800元的保底收益支付给农户,两季粮食生产完成后再按照“433”模式分配,40%给村合作社,30%给农户,30%给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两种分红模式中,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收益占比都是30%。800元保底收益提前给农户的情况下,村合作社需要贷款偿还利息,所以村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占比提高到40%。”

  既解决农村老龄化带来的“谁来种地”问题,又通过降成本、提效益,带动村集体、农户“双增收”,越来越多的村选择将土地托管给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社社合作”,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最终实现“村村有收益,户户有分红”。

  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时节,既连着小麦等夏收作物的成熟收获,也是玉米等夏播作物播种、管理的重要时期,关乎全年粮食收成。今年“三夏”开展情况如何?有何新变化?“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记者近日在潍坊进行了蹲点采访。

  “春争日,夏争时,庄稼宜早不宜迟。”进入“三夏”以来,潍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们驾驶农机在田间驰骋奔忙,争分夺秒进行小麦收割、玉米播种作业。这家位于潍城区望留街道孙家庄村的合作社,跨市区托管、流转种植了3.2万余亩地。之所以能够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托管服务,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直言,是因为合作社拥有200多台套大型农业机械,“动力”充足。

  作为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第一批入选专家,马建海深知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都说‘七分种、三分管’,提高播种质量对粮食产量提升极为关键,合作社为此购入了高端播种机。”马建海介绍,普通的传统播种机也就几千元,而他们的每台播种机都在10万元以上。

  如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托管服务的田地用上了重型免耕精量播种机——前端的部件像刀片一样在地里划开一道缝,不会翻出大土块,把种子撒到缝中后,后方的两组部件再斜地里,像包水饺一样把缝挤压好。“这就能实现一穴一粒,深浅一致,且保墒效果好,确保苗齐苗壮。”马建海说。

  不仅播种机上“新”,合作社涉及田管、收获、仓储各个环节的农机、设备也都在持续优化更新。在马建海看来,合作社主要是补全程机械化粮食生产的短板,“老百姓和个人农机手一家一户投不起的农机、设备,合作社来投!”去年,合作社投资2400万元建设粮食烘干中心,上马了两组烘干设备,可日烘干小麦2400吨、玉米900吨,还建设了仓储库房和晒场,现在二期又在规划建设中。

  进入6月以来,由于持续高温少雨,山东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抗旱保苗成为重中之重。在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的田地里,一个个立杆式喷灌设备转换着方向进行浇水作业。作物得以“解渴”的背后,是当地“长藤结瓜”式灌溉体系的支撑。

  “缺淡水,曾经是困扰这里一代代农民的最大难题!”青阜农业综合体地处昌邑北部的盐碱滩涂地带,这里紧邻渤海,曾经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跟随青阜农业综合体生产经理徐光亮,驱车穿行在这片已经“改头换面”的土地,几处水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废旧湾塘改造的,全部作了防渗处理,一共修建了47个。”徐光亮说。

  看得见的地方,修建47个蓄水库——这是“瓜”,充分发挥调蓄作用;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地下铺设了55公里管道——这是“藤”,充分利用潍河泄洪资源“引水”。当地“长藤结瓜”的模式,让雨能蓄、旱能浇、涝能排。

  “战”盐碱,只解决水的问题还不够。在青阜农业综合体的有些地块,连片的紫花苜蓿迎风摇曳。“苜蓿是一种优质牧草,根有固氮作用,能肥田,在盐碱地上种植可以降低土壤含盐量。”徐光亮说,种上三年苜蓿,第四至五年种植棉花,依靠耐盐碱作物的生长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之后就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了。

  不仅“改土”,综合体还积极“改种”,联合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大力推动“以种适地”。还配套建设了大数据智控中心,管理人员能够最终靠手机随时观看田间作物长势及土壤墒情、肥力、光照指数、温湿度等指标数据,并可远程控制浇水、施肥等,田管更智慧、更精准。

  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托管服务,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还实现了共同致富:村党支部主导成立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村合作社,村合作社再将入股土地整体托管给合作社,如此土地资源便“活”了起来,村集体和农户均可享受分红。

  “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本账。”翻开一个文件盒,马建海向记者展示了其中一个村的托管收支明细表,上边详细记录着服务面积,包括种粮补贴、卖粮收入在内的全部收入,以及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各项费用支出,最终核算出利润,“平均每亩地能盈利600元左右。”

  红利怎么分?马建海介绍,合作社采用的是“保底+分红”模式,待完成小麦、玉米两季粮食生产后,每亩地会给农户800元的保底收益,剩余种粮收益按照“532”模式进行分红:50%给农户,30%归绿野合作社,20%给村合作社。

  而在推进托管的过程中,马建海发现,有的农户心里还是担心,种完以后到底能不能拿到钱。为了给农民吃下“定心丸”,还有另一种收益分配模式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村合作社通过农担公司担保贷款,在粮食种植前先把每亩800元的保底收益支付给农户,两季粮食生产完成后再按照“433”模式分配,40%给村合作社,30%给农户,30%给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两种分红模式中,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收益占比都是30%。800元保底收益提前给农户的情况下,村合作社需要贷款偿还利息,所以村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占比提高到40%。”

  既解决农村老龄化带来的“谁来种地”问题,又通过降成本、提效益,带动村集体、农户“双增收”,慢慢的变多的村选择将土地托管给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社社合作”,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最终实现“村村有收益,户户有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