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建立工厂化养羊体系遏制甘肃河西走廊生态恶化b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b建立工厂化养羊体系遏制甘肃河西走廊生态恶化b

发布日期:2024-02-16 来源:hth体育登录

  中广网兰州3月11日消息 据中国畜牧兽医报报道:“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战略目标,各地全力发展养羊业,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河西走廊“母亲山”的祁连山,近几年出现了严重的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减少等现象,现在已经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瓶颈。面对生态危机,河西走廊地区能否建立养羊基地,寻找一种既符合当地生态条件,又适合优质、高效、低耗、有机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笔者就这一问题,探讨如何以新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采用工厂化高效养羊技术体系,依靠现代科技,加快河西走廊地区肉羊产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河西走廊养羊业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对农民致富起到了非消极作用,尤其是近5年,规模扩张更为迅速,但仍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羊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建立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高效养羊业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大力发展工厂化高效养羊业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整体推进,应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加快发展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特征的工厂化养羊,这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需要,使养羊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型转变。

  建立很多类型的工厂化养羊示范基地 充分的利用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建立饲养50只—150只母羊为主体的小型养羊农场,实施配套技术,快速提高养羊经济效益;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建立饲养500只—1000只的大型家庭农场、建设1万—3万只的大农场工厂化和10万—30万只的工厂化饲养小区;以培育农户为起点,逐步实现由农户向家庭农场的转变。

  用新循环经济和工业化思维谋划河西走廊养羊业大发展 以新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按照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用工业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促进传统养羊向产业化的工厂化养羊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养羊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效益养羊业、精品养羊业和品牌养羊业;建立和完善新型“产工贸”经济链,将市场、公司、基地和农户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进养羊业产业体系调整的进程。

  建立工厂化高效养羊的技术体系 工厂化高效养羊,即羊场规模大、饲养密度高、生产的全过程技术密集、生产周期短、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高、产品适应市场需求、饲养方式以全舍饲为主。工厂化高效养羊的技术体系:1.优质饲草的高产栽培。2.优良品种的引种、改良、杂交与利用。3.高效饲养与管理。4.高频、高效繁殖与管理。5.兽医保健综合配套技术。6.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及高效利用。7.养羊生产产业化。8.过腹还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甘肃河西走廊的养羊生产是以千家万户小而分散的饲养方式为主,出栏率仅为54.03%,比全国中等水准低15%。影响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生产模式 河西走廊现行的养羊生产方式主要为羊场的规模小、自交繁育、品种不符合高档羊肉市场的要求、季节性生产。同时,小而全、各行其是的传统养羊方式严重阻碍了肉羊新品种、养羊新技术和生产高档羊肉的推广,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步为艰。改革生产模式处于两难状态,生态环境和现代工厂化养羊业要求禁牧舍饲,而高成本又让生产者望而却步,舍饲养羊投入大、效益低是农户坚持放牧的主要原因。

  生产水平和效率 河西走廊养羊业目前的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产效率低。本地品种仍占半数以上,一年一产,产羔率提升空间较大,饲料报酬偏低,出栏羊均在6月龄~8月龄,活重35千克左右,造成生产效率低的原因是良种化程度低和饲养技术落后。二是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专门化饲料及牧草种植培养面积严重不足。

  品种改良与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甘肃省陆续从国外引入一批优质肉羊品种,但全省专门化肉羊品种不足6000只,对于引入的肉羊品种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形成乱配的混乱局面,致使在该地区不但没有提高羊的生产性能,反而使羊的质量和性能直线下降,传统的生产制度和生产模式仍主导了河西走廊目前的养羊业生产。舍饲养羊的技术体系尚未建立,饲养工艺模式以及配套设施、羊舍建设及其环境控制、繁殖控制技术、饲养标准、疫病防治程序等新技术都缺乏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采用工厂化高效养羊生产配套技术,实现养羊现代化 通过发展高效养羊生产,以标准化为手段,提高羊肉产品质量,增强河西走廊羊 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实施调控营养,缓解羊粪尿对环境的污染 1.消除或减少饲料中抗营养因子(ANF)。2.合理的饲料加工调制,提高1%的消化率,每千克肉产品的氮损耗就要减少1.4%。3.减少药物添加剂、高铜及有机砷制剂的应用。4.使用安全环保型饲料添加剂。

  改善动物福利,打破贸易壁垒 在工厂化养羊生产中要为羊提供足够的空间和适宜的设施,以便羊群在一起能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不断改善养羊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保证羊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动物福利”和“动物卫生”观念贯穿在整个养羊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羊群,这样羊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打破国外贸易壁垒。

  建立工厂化羊场信息化、智能化、羊肉鉴定和追溯体系和羊肉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从羔羊出生起,所有羊群的移动都被记录在数据库中,羊在生产链中的移动可以识别并且存储在NLIS的数据库中,中央数据库使得迅速而准确的追溯成为可能。通过该体系可以鉴定和追溯每只肉羊从出生一直到屠宰的全部记录,来提升羊产品的安全性。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工厂化养羊业健康发展 清洁生产技术可保持畜牧业发展,实现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替代化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确保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和优质;降低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体现种养结合设施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促进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维互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推行羔羊超早期断奶和直线强化育肥配套技术 羔羊早期断奶可使羔羊尽早适应固体饲料,从而加快消化道尤其是瘤胃的发育,使羔羊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的功能加强完善,为其将来能够采食大量饲料、提高生产性能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早期断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羔羊的生产性能,提高羔羊的生产效益。实践证明:颗粒料比粉料能提高饲料报酬5%~10%,适口性好,羊喜欢采食;另外,颗粒饲料良好的流动性和输送特性对于商品化的反刍动物饲料生产很重要;积极推行羔羊5天~7天诱食补料,20天~1个月龄断奶,利用羔羊早期生产发育快的特性对羔羊实现早期培育,能轻松实现肥羔的反季节生产,与市场需求接轨,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对母羔羊实现重点培育,使当年母羔当年参加正常繁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实施工厂化养羊产业化经营可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促进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在全力发展甘肃河西走廊工厂化养羊时,应按照甘肃省围绕“一个目标”,健全“一个体系”,坚持“两个加快”,做到“两个加强”,营造“一个环境”的工作思路,采用多种组织形式,探索和发展具有甘肃河西走廊特色的生产模式,这对于加快河西走廊工厂化养羊和高档有机羊肉的生产步伐,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记者 宋彦军 卢全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