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作为草食家畜粗饲料的重要来源,对促进畜牧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我国自2015年实施“粮改饲”政策以来,青贮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但不可否认,
当前,随市场对肉产品及奶制品的品质和数量需求急剧增长,由此带来了对饲料原料,尤其是高品质的粗饲料需求显著增加。
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研究员刁其玉表示,粗饲料为反刍动物提供大部分能量供应,并对维持瘤胃健康具备极其重大作用。常见的粗饲料主要有干草和青贮饲料。
青贮是指以青绿植物、农副产品、食品残渣及其他植物性材料为原料,在密闭的青贮设施中,经过以乳酸菌为主的微生物发酵后,调制成可长期利用产品的加工贮藏过程。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青贮玉米培养种植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同年启动“粮改饲”试点,重点是调减籽粒玉米产量、增加青贮玉米种植面积。
根据农业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青贮玉米培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增加。其中,2016年青贮玉米种植培养面积约1000万亩,总产量接近4000万吨。
但就全国而言,一面是青贮玉米培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增加,一面是供需缺口仍然很大。“粗略估计,2017年仅我国南方地区青贮玉米供需缺口为5200多万吨。”四川省草业科学院院长白史且研究员介绍道。
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玉柱看来,目前青贮在奶牛生产中占据主要作用,但是在肉牛、羊等动物生产中尚不到1/3。
在很多人看来,青贮饲料制作简单,但事实上,调制优质青贮饲料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如良好的青贮原料、适宜的水分含量、厌氧环境等。
而青贮原料也有很多种,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发展青贮专用玉米成为了建立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
“在集约化程度高、地势平坦区域,以一体化收获加工为主,在集约化程度低、山地或者不连片区域,则以分段收获加工为主。”玉柱说。
此外,随着技术应用深化、工艺水平优化、人员素质提升,原料收获、添加剂型、切碎、揉碎、重压、密封等影响青贮品质的关键环节控制技术研发的深入,技术集成创新,提升了青贮产业的技术水平。
据介绍,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推广秸秆黄贮,80年代开始推广示范全株玉米青贮。目前已经形成饲草青贮种子企业、收获加工机械服务合作社、青贮生产企业、青贮消费企业、养殖粪污处理企业等循环产业链。
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要求和《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发展目标,畜群规模还有增容的空间,而且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转变,均需要优质青贮饲料的物质支撑。
2016年,我国121个“粮改饲”试点县落实粮改饲种植培养面积678万亩。据统计,在改种的饲草中,全株青贮玉米占613万亩,高粱、苜蓿、燕麦等其他优质饲草料64.9万亩,全株青贮玉米已成为粮改饲的主流作物。
但目前青贮玉米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专用青贮品种、销路等。在国外,青贮玉米是指专用青贮玉米和粮饲兼用玉米,两种玉米相差不大。而我国分专用青贮玉米、粮饲兼用玉米、饲草玉米,差别比较大。
此外,在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市场利益分配不均衡,往往种植户利益无法保障、承担风险较大。对此,玉柱表示,政府管理部门应主动承担协调、组织、服务、监督等职能,以实现相关各方利益共享。
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大多数种植青贮玉米的农户赚了钱,但个别农户却血本无归。专家分析,主要是因为品种不对路和没有订单,专家提醒今年种植青贮玉米的农户一定要小心谨慎,把握住订单和品种。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强调,“粮改饲”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作物种植品种,各地要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尊重种养双方的意愿,合理选择适宜品种,实现多元化发展。确保饲草销得出、卖得掉、效益好。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为充分发挥青贮玉米在种养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助力玉米培养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2017年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如下。专用青贮玉米的最适收获期为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全株含水率平均为65%-70%,干物质含量达到30%以上。
去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丰田镇辽阳村种植青贮玉米3700亩,亩产超过5吨,按一亩地一头牛一个犊模式,综合收益可达8000元,村民躲过了玉米低价的伤害,牛羊改善了伙食,膘肥体壮卖出了高价。
强筋、弱筋小麦种植培养面积达600万亩,籽粒玉米调减40万亩,青贮玉米种植200万亩,花生面积增加93万亩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青贮作为草食家畜粗饲料的重要来源,对促进畜牧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青贮玉米种植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同年启动“粮改饲”试点,重点是调减籽粒玉米产量、增加青贮玉米种植培养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