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习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视察青海时,两次提出青海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对青海农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了战略定位。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全省各地区、各部门统一思想,紧紧围绕总体方案七大体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以上;牦牛藏羊追溯体系覆盖到39个县(市),认证有机牦牛藏羊445万头(只);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成效初显。
在绿色有机的发展链上,源头的掌控是稳住绿色农牧业的“骨架”,把好源头关,绿色发展才能持续,才有韧劲。
全省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以来,格尔木市河西农场种植户李海春家的2.67公顷枸杞卖的一年比一年好:“这两年的枸杞都是采一茬,卖一茬,直接在晾晒场就卖了。这都得益于‘双减’行动,有机肥种出来的果子绿色低残留、品质好,这是最大的卖点。”
随着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枸杞生产的全过程,格尔木以及周边地区的种植户们,都自觉加入到绿色生产的行列中来。
近几年,海西州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累计实施“双减”项目6.82万公顷,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
绿色生产让农村环境越来越美。全省“两减”行动的大面积实施,不光推动了全省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很多农民的种植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此外,通过深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还能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打造“青字号”农牧特色品牌,实现优质优价奠定基础。
截至目前,全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40%、3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86.9%、90%、82%,分别提高4到10个百分点。全省各地,积极落实“两减”行动,从源头上保障农畜产品绿色有机。
作为全省顶级规模的万栋拱棚蔬菜种植基地,海东市乐都区引胜沟的绿色产业园里,乐都长辣椒、萝卜、西芹、茄子、黄瓜等不仅品种丰富,而且通过良种繁育,品质优良,每年有上万吨蔬菜从这里走向全省各地群众的餐桌。
优品种、建标准、强配套,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样是绿色农产品竞争力不断的提高的基础。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9.4万公顷。建成百亩以上蔬菜标准化基地275个。创建5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国家级现代产业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累计向省外输出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等大宗绿色产品11万吨、13万吨、5.4万吨、50万吨,价值达133亿元。
与此同时,发挥高原冷凉优势,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启动《青海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规划(2021-2025年)》,开展为期三年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利用。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开展育种联合攻关,筛选推介优良品种40个,建立青稞原良种繁育基地0.8万公顷,稳稳把好源头关。
海西州乌兰“茶卡羊”一直以肥而不腻、鲜而不膻享有宫廷“贡羊”的美誉,而优质的农畜产品品牌要想持续发展,产业融合是必选题。
为有效助推茶卡羊市场的开拓和产业健康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海西州建立了集养殖、屠宰、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全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产业的融合效应凸显。
为推进我省特色农牧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我们在全省32个县市区开展农牧民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扶持各类农牧民合作社587个,省级示范社、家庭农牧场分别达到802个、575个。
逐渐兴起的合作社不仅推动产业的发展,更为农牧民带来增收。这其中,除了政府的推动,更是我省广大农牧民从高素质新农人成长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的良好效应。据了解,全省组建特邀首席专家团队、包县联乡联村科技服务工作组、联州联县督导组三支队伍服务“三农”,实施万名干部科技下乡活动,全年全季开展农牧业技术服务,已培训高素质农牧民11088名,主推农业增产技术77项。
另一方面,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带动引领作用,全省培育农牧业产业化省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56家、国家级26家,辐射带动农牧户53.8万户,出售的收益达到185亿元,出口创汇1.68亿美元。培育省级产业化联合体40家,参加联合体的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达到475家,带动农牧户4.6万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
枸杞、青稞、牦牛、藏羊、藜麦,我省的特色农牧产品形成了一个个发展持续且健康的产业链条,这条产业链将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为蓄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架起了产业“主梁”。
今年初,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首家省外高原特色农畜产品体验销售店,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开业运营。从享誉世界的青稞酒、驰名天下的牦牛肉,到味道鲜嫩可口的龙羊峡三文鱼、奶香醇厚的酸奶,“青”字号特色农牧产品走出青海,热销沿海地区。
然而,“青”字号农牧品牌出青的速度和范围远不止如此:除了借每年省内外展会平台的热销,直播带货、互联网电商的日渐火爆也体现了“青”字号享誉度。据统计,今年1月至4月,全省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85亿元,同比增长48.4%,占实物商品网零的55.9%。慢慢的变多的“青字号”特色农牧产品,正以飞奔的速度,走进全国大众的视野。
如果说,青海特色优势农产品是一块天然璞玉,那么,树立“青”字品牌,就是对这块璞玉匠心细磨,精心雕琢。
我们把“种得好”“养得好”作为优质品牌的核心,做好源头绿色有机文章,把控好质量监管全程,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截至目前,牦牛藏羊追溯体系建设有序,覆盖到39个县市,已完成64789个养殖户、合作社、牧场的423万余头(只)牦牛藏羊数据采集工作,认证有机牦牛藏羊445万头(只),截至目前,累计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130万余张。
如今,“青字号”品牌,牦牛、青稞两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先后发布了玉树牦牛等16个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925个,比上年增长15%。全省有机监测认证草原面积达600余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并设立国家行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体3项,推广应用重点目录标准57项,进一步加快完善了特色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在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过程中,我们把“卖得好”作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叫响“青”字品牌的知名度:在央视及北上广城市发布青海牦牛、柴达木枸杞等16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广告;柴达木枸杞入选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清单;实施“百佳优品”评选活动等,青海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断的提高,品牌效应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柴达木枸杞正式入选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清单,鲑鳟鱼养殖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出口欧洲许可,成为国内唯一获准出口的省份,我省高原特色农畜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走向国际市场。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青海,正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大要求为根本遵循,在产地环境“增绿”、产业强链“增效”、品牌建设“增色”、质量监管“增信”、先行示范“增亮”、农牧民群众“增收”上下功夫,努力在推进打造输出地建设上担当新作为、展现新成效。